乌克兰国家科技概况
乌克兰是独联体国家中科技实力仅次于俄罗斯的科技大国,前苏联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乌克兰偏重开展了以航天、军工为中心的科研生产活动,苏联解体之后,给乌克兰留下了一个庞大的以军工为核心的科研生产体系。
乌克兰有数百家企业和数十个科研单位涉及航天技术,其中心和基地是位于东部城市第聂伯彼德罗夫斯克的《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制造厂》。这里先后设计并制造了四代战略导弹、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Kocmoc”、“Циклон2”、“Циклон3”、“Зeнит”等型号运载火箭,发射了“Okeaн”多功能遥感卫星。乌克兰是国际空间站计划成员国,国际空间站上建有“乌克兰舱”。1995年乌克兰与美、俄、挪威合建国际著名的“海上发射”合资企业,利用海上浮动发射平台,发射商用卫星。所用运载火箭就是乌克兰著名的“Зенит—ЗSL”火箭。另外乌在地球通信卫星、地球和海洋资源卫星、空间遥感,小卫星应用等方面也拥有巨大的科技潜力。
《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是原苏联重要航空设计生产基地。该设计局设计和生产的运输机和客机在国际航空市场居重要地位。其中AH—124、AH—225是世界上最大运载量的运输机(运载重量达到250吨)。现在乌、俄正在利用改装过的这种运输机开展空中发射卫星的试验。最新型AH—70运输机采用多项“世界第一”的工艺,据称在未来20年内将保持该机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乌克兰的造船业,特别是军舰制造业,具有很高的水平,他有能力建造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一切舰艇。乌克兰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市是乌军事造船科技重镇,这里曾建造了三艘航空母舰,其中在俄海军服役的有“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和著名的“瓦良格”号。
乌克兰以军工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哈尔科夫生产先进的T—80坦克,基辅和克拉马多尔斯克的机床研制和生产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可加工长度达数十米,直径数米的工件,生产的数控机床,产品行销美、德、法等国。
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是乌克兰的强项,在乌克兰集中了前苏联时号称为“五大材料研究所”——乌克兰科学院材料学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晶体学研究所、强度问题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所。从事的范围之广,成果之巨令人赞叹。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材料、人造超硬材料、无所不包。
以乌科学院巴顿焊接所为代表的焊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从材料、设备到工艺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学派。在钢轨和高强度合金接触焊接工艺和设备;大厚度钛及其合金的焊接技术工艺和设备,高频焊接制管工艺,太空焊接技术和工艺,水下机械化焊接,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之间的焊接,都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之称,以乌克兰农科院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具有重大的潜力,在优良冬小麦育种、玉米、甜菜育种,优良牧草,高产高质的欧洲大甜樱桃的育种方面有独到之处。
乌克兰科研单位有三大体系:科学院系统、部分研究所和高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约30万人,其中从事科研活动的近20万人(2000年1月),其中科学博士4,000多人,科学副博士24万多人。每千人中的高级研究人员占的比重数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国家用于科学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逐年削减,200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0.40%(2000年1月)。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始建于191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中占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科学院)。历史上该院曾集中了一系列名声显赫的科学流派,格拉夫D.A.的代数和数学理论为代数及渐近科学奠定了基础,克雷洛夫H.M.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理论及非线性波动理论为科学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拉夫林齐耶夫M.A.对于非金属晶体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具有世界意义。
乌克兰科学院设数学学部、信息计算技术和自动化学部、力学部、物理和天文学学部、地学学部、材料学和物理技术学部、动力物理技术学部、化工学部、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理论医学学部、普通生物学学部、经济学学部、各学部下辖若干相关领域的研究所。科学院现有研究所120个。
科学院下设出版社,每年出版近600种期刊、杂志、字典、指南等。还设有中央科学自然博物馆、中央科技图书馆、里沃夫科学图书馆、科学展览馆、科学中心等。
乌克兰设有国家农业科学院、国家医学科学院、国家建筑科学院、国家艺术科学院和国家教育科学院。还有乌克兰工程院、乌克兰科学家、工程师联合会等一批民间科学组织。
乌克兰国家主管科学技术的职能部门近年来几经更改,乌克兰国家科学工艺委员会1996年改组为乌克兰国家科技部;1999年3月乌克兰国家科技部改组为乌克兰国家科学和知识产权委员会,2000年1月又将国家科学和知识产权委员会和教育部合并改组为乌克兰教育和科学技术部。
乌克兰国家教育和科学部是国家主管科学技术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政策,组织和协调实施国家科学计划,代表国家执行科技拨款,管理国际科技合作。乌克兰国家教育和科学部是中乌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乌方执行机构。